全国首部《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》发布

日期:2016-07-04 / 人气: / 来源:本站

央广网4月12日消息(记者孙莹)我国首部关于法院信息化的第三方评估报告《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》今天发布,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“国家智库报告”重要内容。

全国首部《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》发布

   报告文本

  向“智慧法院”转型升级迈进

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首次对全国3512个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估。评估显示,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2.0版的要求,并快速向“智慧法院”转型升级迈进。

报告指出,全国法院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的顶层设计,结合各地具体情况,以开创的精神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。近年来,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一系列文件,明确了人民法院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方向,并提出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、鸟之双翼,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法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,进一步增强责任感、使命感、紧迫感,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,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.0版。

评估报告指出,人民法院审判数据中心是全国法院司法工作的“心脏”,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,人民法院已经将这一心脏打造成可以实时存储数据、及时处理的核心数据库。2014年6月,,最高人民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,首次实现了对全国法院司法信息资源的汇聚、管理、分析。平台的数据均来自各级人民法院的案件信息管理系统,在不影响既有软件使用习惯、不增加法官工作量的前提下,自动抓取、自动汇聚,将案件数据实时汇聚到平台集中管理。

截至2015年年底,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国3512个人民法院全部案件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部分法院人事数据的融合;数据传输、更新和维护机制基本建立,98.4%的法院实现案件数据实时报送,全部法院的立案、分案、开庭、流程转换、结案等信息已实现每日更新,各省平均案件数据质量合格率提升到99.3%,法院全覆盖工作全面完成,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。通过建立全自动数据更新、全过程数据核查、全方位数据反馈、高标准数据确认四项保障机制,集中完成两库数据差异的手工比对,突破实现两库数据的自动比对,实现案件数据全覆盖,圆满完成了2015年收结存数据确认。

报告指出,近年来,地方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建设创新层出不穷。例如,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建成“信息球”立体运行模式,该平台可通过逻辑计算每天形成160万组数据分析图表,全面分析审判业务运行态势,为全市三级法院提供动态业务数据分析服务。2008年,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启动实施案件数据大集中工程,以高级人民法院、中级人民法院、基层人民法院各设数据总中心、数据分中心和数据子中心为总体框架,形成互为备份、提供个性化管理应用的战略布局,完成了全省三级法院审判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中。截至2015年下半年,数据中心已汇总全省1000万个案件的数据、200万余件案件的庭审录音录像、1800万册合计11.4亿页的电子档案资料,使司法管理质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司法信息资源库。利用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,建成全市法院数据云中心,汇聚全市法院审判、政务、队伍等应用系统信息及其他关联数据,通过分析、对比、统计等方式进行深度挖掘、综合应用,为法院工作提供大数据智能分析、精准研判、动态监控管理等功能。截至2015年8月,完成档案、庭审、文书等专业资源库建设,“云中心”已汇聚案件197万余件、13万余个庭审音像资料、725万余册法律文书、546万余册档案。

全国首部《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》发布

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吕艳滨发布报告

 司法审判执行工作进入发展“快车道”,司法质效显著提升

2015年,受经济下行、立案登记制改革、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出台和行政诉讼法修改等因素影响,全国法院新收案件数量迅速增长。为此,最高人民法院依托数据系统,加强对审判运行态势的研判,适时通报工作情况,强化跟踪督促,并根据各审判业务部门工作量分流案件,均衡办案任务。

评估报告显示,近年来,不少地方法院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建成了工作质效评估系统。如北京法院成立了专门的审判管理办公室,承担信息收集、问题研判、决策建议参考、流程监控等10项工作职责,通过定期收集、分析和发布反映案件审判质效的评估数据,定期编发审判管理通报,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。同时通过建立四级、35项指标组成的覆盖各法院、各审判业务庭、各法官和全部案件的审判质量考核体系,让全市各院、各庭、各法官都主动围绕指标找问题,并积极采取对策。

#p#分页标题#e#

浙江法院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全省法院审判、执行两个质量效率评估体系,经数据中心自动采集运算全程同步即时录入的案件信息,在全国各省区率先自动实时生成26项办案评估指标,让各级人民法院看清本院办案工作的强项和弱项,看清自身各项工作在全省法院所处的位置和差距,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化办案管理水平。

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依托“网上办案系统”,自主设计研发了“审判管理综合系统软件”,该软件不仅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量化法官的审判工作业绩,管理者通过数据对审判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,优化配置审判资源,还能够为院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提供平台,改变了法院内部传统的管理方式。

上海法院开发了“法官办案智能辅助”“裁判文书智能分析”“移动智能终端办案APP”“法律文书自动生成”和“办公办案一键通”等35个系统,实现了法官办案智能化。2015年,上海全市法院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62.29万件,审结61.45万件,在全市法院受理案件上升13.2%的情况下,审结率实现了大幅上升,同比上升了12.7%。

全国首部《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》发布

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法学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李林致辞

  以信息化为抓手,实现与公众“微”距离

报告指出,近年来,人民法院信息化立足于司法便民服务,取得了“多点式”、“跨越式”的进步。截至2015年11月,地方法院建设诉讼服务中心1740个,开通诉讼服务网841个。不少地方通过诉讼服务网可以实现网上立案、案件查询、电子送达、网上阅卷、监督建议等功能,当事人可以在线提交各种材料,诉讼参与人可以登录查询案件进展信息。诉讼服务网还以短信、微信、微博等方式及时向案件当事人、代理人和辩护人推送案件的流程节点信息。法院信息化的发展搭建起了法院、法官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,为向群众提供质量高、花费少的诉讼服务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,特别是减轻了偏远地区当事人往返法院的讼累,尽量做到让群众少跑路、少花钱、少受累。

评估报告指出,人民法院信息化以大力推进建设12368平台为抓手,着力解决当事人普遍反应的法官人难见、门难进的实际困难。全国25个高级人民法院开通辖区法院12368诉讼服务系统,通过电话语音形式为当事人提供司法服务,其后又延伸到为公众提供诸如咨询等服务。12368诉讼服务平台是集诉讼咨询、案件查询、信访投诉、联系法官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诉讼便民服务平台。12368诉讼服务平台的建成,在缓解法官的压力、帮助诉讼人了解案件进程、为公众提供司法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如浙江省的12368司法服务热线集诉讼咨询、案件查询、信访投诉、联系法官等多项功能于一体,实行全省三级法院“一号对外、分级部署、各院联动、限时办理”的工作机制。法院有专门的热线坐席员,负责接听处理人民群众的来电。

评估报告显示,人民法院通过信息化还畅通了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。涉法涉诉信访在信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,为了方便公众表达意见,2014年2月,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了网上申诉信访平台,受理属于依法处理的案件,包括当事人对刑事、行政、国家赔偿案件的生效判决、裁定、决定不服,已向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,且高级人民法院已作出书面复查(审查)或再审结论的案件,以及请求督促执行法院尽快执行的、请求纠正执行行为的申诉信访案件。平台采取外网受理、内网办理、外网答复的模式,当事人填写申诉信访信息,提交相应材料,完成网上申诉信访。提交成功后,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申诉信访办理进程和反馈结果。

评估报告显示,人民法院法院通过信息化建设,将“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”。随着法院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升,各级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,采取打造流动法庭车方式等,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。流动法庭车是法院专门为人民法庭定的制巡回审判用车,其本质上是一个具有移动性、配有高科技装备的数字法庭,目的是方便边远地区公众诉讼、就地开庭审理、调解邻里纠纷、接受法律咨询、开展法制宣传。流动法庭车极大地拓展了法庭工作空间,延伸了司法治理的杠杆。流动法庭车配置有:警灯警报及音响宣传系统;电源系统,提供外接式电接口、UPS不间断电源、车载逆变电源,保证了法庭审判车不会因为供电不足而影响审判工作的正常进行;现场录像的录取和传送系统;审判工作桌;等等。

#p#分页标题#e#

评估报告认为,法院信息化建设缩短了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。新媒体是近年来法院创新公众沟通的新方式和新渠道。各地法院利用手机APP、微博、微信、微视等新媒体即时互动、实时参与的优势,使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实现即时互动,按需获取信息,随时参与沟通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,创新司法便民利民措施,进一步节约司法成本,人民群众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,实现法院与公众“微”距离。

作者:中立达资产评估


现在致电 0531-888885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回顶部